在怀孕的路上,到底什么是绒毛膜下血肿?近日,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医生给出了专业的解释。
绒毛膜下血肿又称为胎膜后出血,是妊娠时绒毛膜板和底蜕膜分离出血,血液积聚在底蜕膜和绒毛膜板之间,一般是胎盘边缘静脉的破裂出血所致,主要发生在妊娠早、中期。孕妈们可能不会有明显的感觉,也有一些孕妈可能会出现阴道流暗红色或深褐色的血,量不多,也没有腹痛。
血肿可按大小分为三个轻、中、重等级。
相关因素:
1、机械性因素:外伤,尤其是腹部直接受到撞击和挤压、过度颠簸、情绪(激烈争吵)。
2、孕妇血管病变:妊娠期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病及全身血管病变。
3、孕期性生活史、劳累、孕激素水平影响。
4.其他高危因素:如高龄、吸烟、经产妇、代谢异常、有血栓形成倾向、子宫肌瘤等。
5.排除以上因素,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免疫因素。
①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导致出血、血肿。
②母胎免疫排斥导致子宫收缩,从而引起绒毛和蜕膜剥离,而使局部血管断裂出血。
③母胎界面攻击型免疫细胞增多,滋养细胞侵入异常,螺旋动脉重铸不良。
④免疫型血管炎症,胚胎血供减少,缺血后再次回流灌注引起出血。
⑤黄体酮介导的免疫调节失败,出现母胎界面免疫冲突。
注意事项
因血肿的发病机制不明,主要是注意以下几点:
1.卧床休息,避免紧张和焦虑。
2.根据需要补充黄体酮,如有宫缩者,遵医嘱使用解痉药。
3.配合免疫血液检查:如抗核抗体谱、典型和非典型抗磷脂抗体、B细胞、NK细胞、Th1/Th2、凝血相关类等系列检查,诊断为免疫因素导致的,则应遵医嘱早日调节免疫细胞或抗凝治疗。
医生表示,经过治疗,大部分有血肿的孕妈会随着妊娠的继续逐渐减小,多于孕20周前消失,也有少部分贯穿整个孕期或出现流产,如能继续妊娠,一般不影响早产及分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