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活越健康 越来越长寿
2022-09-19 15:47
来源: 深圳晚报

越活越健康 越来越长寿

人工智能朗读:

▲社康中心为签约居民提供家庭医生服务。 资料图

▲社康全科医生为居民看诊。 资料图

从78.3岁提高到83.73岁,十年间,深圳居民的人均期望寿命增加了5岁多,提前超额完成了“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目标(79岁)。

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城市居民健康水平的最主要指标。从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婴儿死亡率为1.06‰,孕产妇死亡率为1.91/10万,呈现稳定下降态势,深圳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73岁。深圳这几项指标,已经全球靠前,稳定在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医疗卫生事业关乎民生福祉,关乎市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个指标的“一升两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间深圳卫生事业飞速发展的成果。近十年来,深圳医疗卫生事业砥砺奋进、勇立潮头,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大幅增加,深圳医疗卫生高地格局初步形成,“大病不出深圳”基本实现,深圳人也越活越健康,越来越长寿。

15分钟社康服务圈

扎根市民家门口

刘奶奶是一名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因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需定期更换留置尿管。以前她只能住院或请专人护理,自从2020年签约了家庭医生后,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蚝二社康中心为其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刘奶奶“在家住院”两年,家庭病床服务小组定期进行上门随访及居家指导,并通过微信保持着紧密联系,及时解答患者的居家护理咨询,和患者家属建立了深厚的医患情谊。“感谢医护人员两年如一日的护理,解决了我们家庭卧床患者就医的大难题,让病人在家就可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刘奶奶家人说。

作为居民的健康管家,深圳的家庭医生服务不是由一个医生提供,而是实行“2+X”的团队服务模式。其中,“2”是必需的,包括全科医师和社区护理人员;“X”是按需选配,包括公共卫生医师、专科医师、药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康复治疗师、社(义)工、社区网格管理员等。家庭医生服务主要在社康开展,如果是行动不便或是符合居家健康管理条件的居民,也可以申请建立家庭病床,享受上门诊疗服务。

如今,深圳有3528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扎根在每位市民的家门口,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到接种疫苗,再到出诊看病,他们承担着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诊疗、预约、转诊、家庭病床等服务,在一线用实际行动当好居民的健康管家。

据深圳市卫健委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833家社康机构,签约家庭医生的常住居民约400万人,建立家庭病床10946张,已形成“15分钟社康服务圈”。

三甲医院数量倍增

实现“大病不出深圳”

李阿姨是一名食管癌晚期患者,常年在广州与深圳两地多家医院奔波,病情却迟迟不见好转。当得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开办后,2020年6月,她慕名找到肿瘤放射治疗领域的专家王绿化教授。就诊时李阿姨已无法进食,只能喝水喝粥,情况不容乐观。根据李阿姨的具体情况,专家建议她尝试临床研究中的最新疗法——“同步放化疗+同步免疫”的治疗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肿瘤竟然明显地退缩了!更加可喜的是,两年后复查发现肿瘤基本处于“看不到”的状态了。随着病情的好转,李阿姨的脸上也恢复了往日的笑容,一家人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不止李阿姨的个例,深圳市还有百千万个和李阿姨一样受益的患者。而这一切得益于深圳市政府通过“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大批名院、名医,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名医(名科)、名院和名诊所(名诊疗中心)先后落户深圳,优质医疗资源在此聚集。深圳逐步实现深圳医疗从“数量追赶”到“质量追赶”,从“补短板”到“建高地”,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从“看大病要去北上广”到“足不出深看大病”的转变。

这几年,不少市民能明显感受到,到医院看病更智能便捷了,深圳的新医院越来越多了,特别是过去医疗资源洼地的原特区外地区,都有了新建的市级综合医院。就医更便捷的背后,是这些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

看得上病更要看得好病,提升看大病的能力,也是保障居民长寿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深圳持续推进“三甲倍增”计划,三级甲等医院的数量已由2012年的8家增加到目前的30家,深圳三甲医院的数量十年间翻了近两番。深圳三甲医院版图主要以市中心为主,向四周延伸辐射发展的苗头趋显,且趋向均衡发展。

目前,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肝病区域诊疗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在深圳布局。卫生系统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超过1100人。参保人本市就诊率达98.1%,“大病不出深圳”基本实现。


[编辑:陈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