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上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举办建院五周年“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揭牌暨TOMO和射波刀开机仪式。从一张“白纸”起步,短短五年时间,这家新医院就奇迹般快速成长为区域肿瘤防治的“领头羊”,一个南方肿瘤防治的区域医疗高地已然成形。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个“深圳速度”的背后,是深圳市政府解决肿瘤患者就医之痛的决心,是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院肿瘤医院将国家级优质资源下沉地方的担当。
五年,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肿瘤防治“国家队”和深圳市政府一起,以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坚强的领导力和高效的执行力,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的新路径,为国家医疗卫生改革贡献了新智慧、新方案和新力量。
资源下沉:一份国家队的使命和担当
肿瘤治疗,曾经是深圳的民生痛点。2017年前,深圳没有肿瘤专科医院,肿瘤医疗水平薄弱,八成肿瘤患者前往北上广治疗,奔波劳碌,苦不堪言。
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一民生之痛,千方百计请来肿瘤防治的“国家队”——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高起点地填补深圳肿瘤治疗的空白和短板,让病人在家门口就能治肿瘤这类大病。
2017年3月1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揭牌成立。这是肿瘤“国家队”在北京以外运营的第一家医院。
国家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选择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转外就医集中、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病种,重点建设肿瘤科等重点专科。“按重点病种选医院、按需求选地区,院地合作、省部共建”的思路,建设高水平医院分中心、分机构、“一院多区”,定向放大国家顶级优质医疗资源。
正是基于“国家队”使命和担当,“一号难求”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才不远千里来全力建设深圳医院。
创新路径:一次公立医院改革的成功探索
建院初始,国家卫健委就赋予了医改的厚望,提出了四点发展要求:一是要创优争先,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肿瘤医院;二是要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区域内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三是要改革攻坚,探索一条适合公立大医院现代化发展的路子;四是要改革服务,不断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新模式。
落实国家优质资源下沉、探索公立医院建设和运行体制机制改革,这家医院先行先试。
在办院机制上,医院实行“管办分离”的改革:深圳市政府全资建设,履行政府投入责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派出管理团队接管,管理团队以北京为主,传承总院先进管理理念和文化,强有力带领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运营机制上,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开创性地提出“一院两区”同质化、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即北京、深圳两个院区全面共享人才和资源,形成一北一南的布局体系,实现学科跨区域、多平台协同发展。
2017年,全国放疗领域的“带头人”、时任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主任委员的王绿化接过了深圳医院创院院长的重任,带着一批骨干医生,怀着干事创业的热情,毅然南下深圳。“北京的正主任3个月、副主任半年,五年来北京常驻专家近50人,轮派专家累计超170人次”,王绿化说,“我们绝不是来虚晃一枪,而是要以国家队的使命和担当扎根深圳,真心地把这所医院办好,把提升深圳肿瘤防治水平这件事做好。”
通过“一院两区”的模式和深圳的“三名工程”,破解了地方“招人难”的困局。医院引进赫捷院士胸部肿瘤创新团队等11个“三名工程”团队。除了北京派来的一批又一批在中国肿瘤界极具影响力的大专家外,还吸引了一大批各地的高层次人才。目前医院有杰出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后备级人才等各类人才90多人。
为了让更多的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惠及地方,在赫捷院士的推动下,依托国家肿瘤防治“一库一网”工程,深圳医院的各临床科室还接入远程会诊系统,组建了多个肿瘤MDT诊疗组,疑难特殊案例京深两地专家会诊。
屡补空白:一张病有良医的优异“成绩单”
回顾五年的发展,王绿化院长自豪地说:“我们不辱使命!”
依托“国家队”的强大实力,深圳医院从一开始就跑出“加速度”,各个学科全面发展,医教研防管“火力全开”,迅速实现从“无”到“有”的量变,跨越出从“有”到“优”的质变,展现出医疗服务的“深圳质量”和国家级优质肿瘤医疗资源的强大影响力。
2017年,开业第1年,以赫捷院士在深圳院区完成的第一台手术为起点,大量三四级高难度手术迅速铺开,以微创、舒适化为特色的治疗让深圳市民感受到“国家队”的水平;2018年,开业第2年,提前两年完成开放800张住院床位的目标,现代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手术、化疗和放疗全部配齐;2019年,荣获复旦2018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华南区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提名,创下了最年轻上榜医院的纪录;2020年,医院3个专科获批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并纳入深圳市高水平医院建设——国家布局承担恶性肿瘤重点疾病防治功能医院;2021年,泌尿外科进入中国泌尿肿瘤百强榜华南地区TOP10,是深圳市唯一进榜的单位,获评人民网“2020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型医院”,“国考”连续两年住院患者满意度满分,满意度监测在市属三级公立医院中名列前茅……
开展国际国内领先的高精尖手术,为患者制定最优治疗方案,勇于挑战疑难中的疑难,医院各学科立足优势,大胆创新,屡屡填补空白。一名被乳腺癌困扰9年多的患者阿碧,多次复发转移,2018年初,阿碧右侧胸壁的肿物明显增大,辗转多家医院求医,由于右侧胸壁已经做了好几次手术,不断复发,组织被严重破坏,多家医院告知无法手术。2022年5月,阿碧的肿瘤已经长大差不多20公分。几经波折,她找到了肿瘤防治“国家队”的郭晓彤主任,联合乳腺外科主任高纪东,经多番探讨以及术前规划,制定了胸壁肿物扩大切除术(备皮瓣移植术),根据术前规划,采取横梭形切口,完整精细地将肿物切除,并且未进行皮瓣移植,尽可能保留了阿碧完整的皮肤,手术仅耗时94分钟,术后愈合得很好,未出现任何并发症。阿碧也对生活重拾了信心。
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五年翻了十倍:门急诊从2017年16287人次到2021年的130089人次,出院人数从2017年3955人次到2021年32947人次。2021年住院患者手术量达到了18315台,单日住院人次突破900人;影响力越来越大,收治的患者超过四成来自外地,已覆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更有很多海外患者慕名前来。
从本地患者“向北走”,到大批外地患者“飞深圳”,深圳医院以只争朝夕的拼劲,短短几年间“移植”了有60多年历史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技术和文化,高质量解决了深圳肿瘤患者就医的需求。
引领示范:一个崛起的南方肿瘤防治高地
不仅仅是建成一家高水平的医院,更重要的是,五年来,这家医院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引领和带动了区域肿瘤防治水平的提升。
引领癌症的早诊早治。赫捷院士牵头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落地深圳,针对我国城市常见的肿瘤(肺癌、肝癌、乳腺癌、上消化道癌及结直肠癌)最高发的五大“重点癌症”开展免费筛查。五年来,项目已完成6.3万人次的高危人群评估、2.8万人次临床检查,其中筛查阳性2854人次,确诊恶性肿瘤74人次,同时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及癌症患者进行及时治疗指导和随访。医院还牵头组建了由14家三级及以上医院、11家公卫机构、250家社康中心组成特色鲜明高效的“社康中心-公卫机构-临床筛查医院”癌症综合防治网络,真正做到“战略前移、预防为主”。
引领肿瘤的规范化治疗。2021年12月18日,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分中心落地深圳,借力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支持,进一步推动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面,在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积极做好肿瘤防治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重点关注人群危险因素的控制和干预、筛查与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化等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癌抗癌意识,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癌症防控水平。
作为深圳市肿瘤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牵头单位,医院牵头制定了深圳市肿瘤放射治疗、肿瘤内科化疗和肿瘤外科治疗质控标准;在全市开展肿瘤规范化诊治培训和质控检查,全方位引领深圳市肿瘤诊疗质量的提升。
引领肿瘤的最前沿研究。作为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方分中心、深圳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医院带领深圳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正快速跻身先进城市行列。以“放疗天团”为例,王绿化教授团队牵头了一项“帕博利珠单抗+放化疗”全球多中心研究,为局部晚期III期非小细胞肺癌又无法手术的患者带来希望;金晶教授团队对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术前“短程放疗+新辅助化疗”的研究成果在肿瘤学重磅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JCO)刊发,为直肠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五年来医院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35项,包括牵头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2项、国内多中心研究9项,累计发表论文共384篇,其中SCI论文203篇,影响因子最高的达到了44.544。
引领肿瘤领域高水平学术交流。“国家队”进驻,搭建了国内最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平均一周一次的高质量高水平学术会议已成为区域内标杆。去年,中国癌症防治领域最高规格的学术盛宴——国家癌症中心学术年会首次离京办会,“移师”深圳。
笃行不怠守初心,踔厉奋发启新程。
目前,医院的改扩建工程、深圳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深圳市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项目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到2024年医院总编制床位数将达到2300张。院长王绿化表示,以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分中心为依托,努力向顶尖医疗技术、过硬医疗质量、高效医疗服务、卓越医院管理的目标奋进,积极打造患者满意、政府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的国内知名、国际一流的肿瘤专科医院,为我国的肿瘤防治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