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2019年12月17日讯 近日,深圳一女子出国旅行回来竟然由120直接送到了医院,一度病情危重住进了ICU(重症监护室)。原来,她患上了罕见的“鹦鹉热”,幸而得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的准确判断、及时救治,病情逐渐稳定。
今年37岁的李女士日前到法国旅行,没想到旅途期间出现发热、咳嗽、流涕、腹泻等症状,在国外就医吃药后不见缓解,且越来越严重,胸痛、呕吐不断、浑身无力。12月8日晚,她回到深圳,立即由120救护车送到了中大八院。
中大八院急诊接诊后发现患者呼吸衰竭,肺部CT检查更不容乐观。因流感发病高峰期,病情进展迅速,李女士很快被收入ICU。李女士说,旅游期间并未接触、喂养鸽子。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浩介绍,鉴于其症状与人流感、禽流感相似,病人入院后医院立即采集了患者的样本进行病原体监测,然而甲型、乙型流感抗原检测及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多种呼吸道常见病毒和细菌检测均呈阴性。
副院长兼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彤教授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再次询问,发现患者家中饲养了鹦鹉。王彤教授立即指示进行高通量基因检测,进一步明确病原体。12月11日晚,基因检测结果与王彤教授推测相符:呼吸道分泌物内找到“鹦鹉热”病原体基因。找到“元凶”后,医院立即开展针对性药物治疗,患者病情逐渐稳定。
王彤教授介绍,“鹦鹉热”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并由鹦鹉等鸟类传播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鹦鹉热”衣原体存在于鹦鹉、金丝雀等鸟类的羽毛与粪便中,人如果吸入这些鸟类的羽毛或粪便的尘埃,就容易发病。“鹦鹉热”的潜伏期一般为7至14天。感染了的患者会全身不适、疲惫无力,体温高达39℃至40℃,伴有剧烈头痛、咽喉痛、全身肌痛、胸痛及咳嗽等症状。由于“鹦鹉热”的症状和流感非常相像,因此早期临床容易误诊。不过,这种疾病也非难治愈性疾病,服用抗生素即可治愈,目前没有充足依据可以人传染人,市民无须恐慌。
王彤教授提醒,若养鸟方式不当,会把鸟类的疾病带给人类,要格外小心。家中养小鸟的人士必须小心,一旦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经常感冒、咳嗽、低烧、胸闷、气促,又反复迁延不愈,那么就要考虑是否患上了“养鸟病”,并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在向医生介绍病史时,不要忘记陈述自己养鸟的情况。(记者 温银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