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健康>聚焦>

龙华区人民医院探索骨科整合型诊疗新模式

龙华区人民医院探索骨科整合型诊疗新模式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聚焦3D打印、大数据、可穿戴设备、AI等人工智能技术在骨科领域的运用,为骨科未来发展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模式。

深圳特区报2019年10月28日讯  10月26日 ,由《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主办、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承办的“2019·广东骨科学·院士论坛”在龙华区举行,龙华区政府及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式。钟世镇院士、邱贵兴院士、夏照帆院士、白波教授、刘小林教授等国内骨科及相关领域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来自全国各地500余名学者参会。

大会名誉主席、《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总编辑余楠生教授,大会主席、《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副编辑白波教授、王坤正教授,执行主席、龙华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罗新乐在开幕式上致辞。

十年磨砺高端论坛牵手龙华区人民医院

“广东骨科学·院士论坛”是广东骨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从2010年创办至今已经举办了10年。本次以“人工智能与骨科未来”为主题,聚焦3D打印、大数据、可穿戴设备、AI等人工智能技术在骨科领域的运用,为骨科未来发展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模式。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作为此次会议的承办方,近年来,在医院综合实力迅速增长的背景下,骨科系统蓬勃发展,部分技术已达深圳市领先水平;坚持学习国际前沿理念、掌握最新技术,以雄厚实力为骨科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龙华区人民医院骨科系统包含脊柱外科、创伤骨科、手外科三个科室,共有床位161张,医护人员78名。每年门急诊量达45000余人次,手术4000余台。2016年,通过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罗卓荆教授脊柱外科高层次医学团队,让龙华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常委罗卓荆及其团队的治疗服务。

该院开展了深圳市首例寰枢椎脱位经口咽松解、后路固定术,首例颈椎椎体肿瘤En-bloc切除,首例3D打印定制金属椎体假体重建术。在脊柱外科创伤、退变、肿瘤、畸形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复杂手术的开展方面,在全区处于龙头地位,其中上颈椎疾患的诊断及手术治疗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因地制宜探索骨科整合型诊疗模式

深圳市龙华区管理人口289万,其中户籍人口仅25.5万,外来人口比例极大。而龙华区作为深圳工业重镇,骨伤类患者居高不下,如何在为这类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方便他们进行异地医保报销?为此,作为龙华区最大的三级综合医院,龙华区人民医院自2018年12月起开始结合龙华区实情及自身特点,积极探索骨科整合型诊疗模式。

该院运用整合医学理念,在骨科患者发病前到入院、出院期间的各个关键环节,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综合应用骨科、康复科、麻醉科及其他相关专科的专科知识、技术、指南,通过对诊疗流程的重构,找到对患者最优的治疗方案和路径,精准施治,实现了患者受益的最大化。在常见骨科疾病诊疗中,取得了疗效好、痛苦少、康复快、费用低的良好成效。

患者入院前,该院定期安排专科医生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宣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骨科疾病预防保健的知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骨科疾病的发生。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基础评估、营养评估、心理评估。评估发现异常时,患者所在专科将启动MDT,会同影像科、麻醉科、康复科及其他相关专科,从最有利于康复和功能恢复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术中,使用精准手术的工具和设备,如O臂导航、3D打印等,实施精准手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手术取得良好效果。术后,康复科及时介入,针对患者情况给予个性化康复指导,实现最快速度、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

出院后,该院利用遍布全区的27家社康网络,实现患者从医院到社康的无缝对接,让患者在社康进行日常健康维护,既缓解了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又为患者节省了住院费。

费用结算是整合型诊疗中的重要环节。目前,龙华区人民医院已达到医保类型和结算方式的全覆盖。上线全国首个微信支付新农合系统,实现新农合跨省就医实时结算报销;建成深圳首个、国家首批信用医院,支持市民凭个人信用积分先诊疗后付费;上线深圳首个商业医疗保险在线快赔系统,患者获赔时间缩短90%。

龙华区人民医院院长罗新乐表示,未来,龙华区人民医院还将运用AI算法、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骨关节病患者的早期筛查,形成本地区患者骨关节病诊断知识库,为临床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并提示患者及时就医,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记者 廖静文)

[责任编辑:黄芷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