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健康>聚焦>

深圳着力提升医疗水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深圳着力提升医疗水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而持续推向深入的医改,让市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从“治”到“防”,“健康深圳”力促市民健康水平的提升,真正享受到“少生病、防大病”的民生福利。

深圳特区报2019年09月26日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正在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在“病有良医”上下功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

市卫生健康委举办“三名工程”开放日活动。

打造“医疗高地”,人才是核心要素。“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深圳以改革创新的思维,突破医疗顶尖人才引进难的困局,努力补齐短板。

2014年,深圳启动重大民生工程——“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以下简称“三名工程”)。

五年来,深圳以“三名工程”为抓手,通过柔性引才的机制,先后引进国内外245个高层次医学团队,并通过“引才”促“育才”,带动了本地医疗水平大幅提升。

五年来,深圳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引进了一批名校名院合作办医,整体“植入”优质医疗“基因”,助推新建医院驶上了“超常规”发展的快车道。

民生工程赢得民心。如今,深圳“看大病难”问题正在得到有效缓解。复杂、疑难疾病及危急重病等“大病”的救治,市民不用再跑“北上广”,留在本城就能解决,看病更安心、放心、省心。

而持续推向深入的医改,让市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从“治”到“防”,“健康深圳”力促市民健康水平的提升,真正享受到“少生病、防大病”的民生福利。

从“人才紧缺”到“人才集聚”

“三名工程”创出柔性引才新机制

2019年7月10日,华南地区首例,由中国完全自主研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成功实施。

人工心脏是最复杂、最精密的医疗器械,素有“医疗器械皇冠上的宝石”之称。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由胡盛寿院士带领团队研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以体积小、生物相容性强、感染风险防控好等优点,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工心脏”,亦称为“中国心”。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填补了华南地区全磁悬浮人工心脏领域的空白,不仅标志着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成功掌握了“人工心脏”植入术这一世界性高难度手术,将心力衰竭救治能力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也意味着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将为中国上千万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带来重获“心”生的希望。

此次手术由胡盛寿院士带领手术团队实施。像这样由院士亲自主刀开展的手术,近年来,在深圳各医院已不是新鲜事。

优质的医疗保障资源,完善的健康服务机制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历经40年的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但与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相比,“看病难”问题曾经是一度制约深圳全面发展的“短板”。

2014年深圳市政府启动“三名工程”,并将其纳入十二项重大民生工程,通过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医学人才和团队、吸引优质医疗资源来深独立或合作举办医院、凝聚名医开设独立门诊部或诊所,培育和打造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名医(名科)、名院和名诊所(名诊疗中心),决心要把深圳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医疗服务中心。

五年来,“三名工程”先后引进了国内外245个高层次医学团队,其中81%是临床团队,团队带头人及骨干均是享有盛誉的临床或科研专家。从“人才紧缺”到“人才集聚”,“三名工程”开创了国内有计划、大批量、团队整合式和柔性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先河,在短时间内弥补我市医疗卫生人才短板,已成为我市人才工作的重要品牌项目。

在人才的使用上,各依托单位根据合作特点和任务目标,建立了灵活的薪酬制度,组合式运用年薪、月薪、日薪制度,调动了合作方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市共引进积聚了980名高层次人才来深或为深工作,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两院院士54人,国外院士18人,符合我市B类人才认定标准172人。在互信合作的基础上,各依托单位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引进团队的带头人和核心成员增加来深工作时间。目前市儿童医院引进杨永弘院士年均在深工作时间8个月以上,市人民医院引进陈荣昌教授、市二医院引进王满宜教授年均在深工作时间10个月以上,另有部分团队核心成员全职在深工作。

从“输血”到“造血”

深圳本土医疗进入国家和省队“方阵”

32岁的俄罗斯女孩安娜,左前臂软组织肌肉内血管瘤10余年,随着前臂的肿物逐渐增大,血管瘤压迫周围组织,她的左手腕部和手指越发畸形,最近几年更是五个手指不能伸直,无法打开手掌心。更痛苦的是,在俄罗斯寻医问药,可医生都以“时间太久”为由拒绝为其手术。

来到深圳读书后,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找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手外科庄永青主任。庄教授检查后告诉她,她患的是血管瘤,而手挛缩致“拳头”样,是血管瘤侵犯了肌肉肌腱引起的,通过手术有希望让她的左手屈伸自如。7月11日,庄永青教授团队经过4个多小时的精细手术,安娜的左手终于松开了握紧十多年的拳头,并且通过肌腱延长手术术后很快就可以开始做屈伸活动训练。

这几年,在“三名工程”团队上海华山医院专家的帮助下,深圳市人民医院手外科有了飞速的发展,在珠三角甚至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今年8月,在第五届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医师分会年会上,庄永青教授连任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这位深圳本土手外科的领军人才,已成长成为了国家级的专家。

“引才”助“育才”。近年来,深圳高度重视本土医疗人才的培养,市卫生健康委实施“三名工程”将才培养计划,培养具有学科引领能力和前沿技术洞察能力的领军人才和核心骨干;实施国际医学人才研修计划,每年选派和资助约90名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医生到国外知名医学院或医院开展专业研修;构建医学模拟教育体系,促进我市临床技能培训方式国际化,丰富综合诊疗能力考核标准化。各医院也打出了特色的“育才牌”,如市三医院实行“一人一计划”,市二医院神经内科实施团队式人才培养,南方医科学深圳医院实施中德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我市有越来越多的学科带头人及骨干脱颖而出,在国家和省级学会中任重要职务,学术地位和学科影响力逐步提升。目前全市共有487名核心骨干在国家、省级各主流医学类学会中任职。其中在国家级主流医学类学会任职92人(主任委员5人、副主任委员22人);在省级主流医学类学会任职432人(主任委员9人、副主任委员82人);在SCIE期刊任职16人(主编1人、副主编3人、编委12人)。此外,我市医疗卫生人员受邀在高水平学术会议做专题报告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仅2018年,全市医疗卫生人员受邀在高水平学术会议作专题报告225人次。

深圳本土医疗近年来实力大增,多个医院和专科进入国家和省队“方阵”:

市第三人民医院“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获批,成为全省第三个、全市第一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另有1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顺利落户。市人民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5家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市中医院成为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肝病)建设单位。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上,全市有24个学科进入所在学科全国排名前100名,其中,排名前50名的学科有12个。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18年11月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上,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深圳市康宁医院的精神医学专科排名全国第10名,华南地区第2名;深圳市儿童医院获得全国小儿外科专业声誉排行榜提名医院。

从“自己办”到“请人管”

借力“巨人”肩膀新建医院高起点超常发展

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是近年来高发的重大疾病。2017年和2018年,深圳市政府分别将新建的市肿瘤医院和搬新址的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交给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两个“国家队”医院来管理,实行“管办分离”的创新改革。

两个“国家队”医院来深,实行“一院两区”管理模式,深圳医院与北京医院共享人才、技术优势。借力“国家队”的臂膀,深圳两家医院高起点快速成长,走出了超常规发展的高速路径,短期内迅速提升了深圳肿瘤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开业仅两年半,就已开放病区19个、科室24个、床位812张,在院患者超700人,配备最先进的放疗直线加速器、PET-CT等设备。

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正式交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运营管理不到一年,诊疗量及质量均明显提升。2019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急诊人次增加23%、住院人次增加44%,手术量增加28%、介入治疗量增加20%,外科术后10日死亡率及手术例均用血量均大幅下降,开展了心脏移植(2例 )、第三代磁悬浮“人工心脏”心室辅助技术、主动脉瓣置换术、超声引导介入封堵术等多项创新领先技术。

光明区以前是深圳医疗的洼地。市政府与中山大学在光明共建中山七院,计划将其打造成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级应急与灾难医学中心、国家级保健康复中心。这家医院平移中大附属医院先进诊疗水平,引进了115名高级职称专家,80%以上来自中山大学医科系统,包括2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团队、34名省级及以上医学学(协)会主委或副主委。正是因为有中大的强大后盾,医院开业之初就同步开放门诊、24小时急诊、住院、手术室、ICU、健康体检等服务,开创了深圳市新建公立医院开业新模式。开业才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医院总门急诊量突破35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5800余台,其中三四级疑难手术占比近70%,住院患者1.8万多人次,其中疑难危重患者收治率达63%,有超过30%的患者从深圳市外慕名而来。

深圳以开放包容的办医魄力,将“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新建市级医院,全部交由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或医疗集团合作共建和运营管理,建设“名院”。这些名院名校不仅带来了优质医疗资源,更是带来了先进的医院管理经验,先行先试为深圳医改、中国医改探寻经验。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为例,该院推行的公平公益(全预约制度、团队诊疗模式、先全科后专科、打包收费)、以人为本、循证医疗、医患互信、国内外双认证、慈善关怀(公益性捐赠超过一亿元)、国际交流等一系列创新的现代医院管理,以国际视野、先进理念引领改革和发展,树立了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板和深港合作的典范。

从深圳患者“跑外地”到外地患者“跑深圳”

深圳看疑难重急症能力大幅提升

3年前,张女士因患子宫内膜癌在广州做了切除手术,术后又进行了一年的化疗。日前,张女士复诊时发现,肿瘤又复发了,而且肿瘤位于腹主动脉和肾血管等大血管的交汇处,各种血管供应,手术风险极高,只能进行化疗,但化疗可能也只能维持一年生命。张女士不愿放弃,她辗转了广深两地多家大医院,都因为手术风险太高,没人敢冒这个险。经过多方打听,张女士找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妇科孙力主任决定接受这个挑战,她与今年7月来到深圳医院工作的副院长、泌尿外科博导王东文教授以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莉教授联手,经过6个小时的紧张手术,肿瘤被完美切除,而且为患者保全了左肾。术中出血量很少,甚至都不用输血。

近年来,在“三名工程”名院名科项目的带动下,深圳看大病的水平在快速提升,市民看疑难重症不用再跑北上广,不出城就能看到好专家,甚至还有不少患者专程从市外来深就医。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为例,收治病人中复杂疑难及危重的CD型病例率达98.2%,不仅解决了本市肿瘤病人就医的问题,还吸引了周边、国内31个省份及部分东南亚病人慕名而来,收治病人中21.17%为跨省医保病人,15.64%为省内市外医保病人,区域辐射能力逐步显现。

通过名院合作和团队引进,一大批前沿医疗技术在深纷纷落地。仅去年,全市各三名工程依托单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36项,其中国际先进项目54项、国内领先项目396项、华南领先项目37项。如市人民医院手外科成功实施肩关节镜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冻结肩以及治疗肩周炎等国际高难度手术;心内科成功实施了10多例国际领先的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肝胆外科联合清华大学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利用5G技术联合开展了领先的5G远程手术。市第二医院引入ROSA机器人开展了10多例脑深部手术。市儿童医院癫痫中心成功实施了国际领先的1岁以下儿童植入深部电极手术;血液肿瘤科成功开展了国内领先的非血缘、半相合移植技术。市肿瘤医院完成了国内领先的单孔肺段切除手术。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正式获得国家卫计委颁发的肝肾移植许可,截止目前已成功开展84例肝移植,37例肾移植,55例器官捐献获取手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成立了华南地区唯一一家成骨不全中心,接诊了全国500多个孩子,还成立的罕少见疾病慈善公益基金。市儿童医院小儿泌尿外科已成为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小儿泌尿外科。

从“重治疗”到“重预防”

早诊早治让市民更长寿更健康

龙华区居民周先生2018年在家附近的社康中心进行癌症免费筛查,发现肠内息肉多,肝脏也有肿块。医生建议周先生立即进行切除,防止病变。周先生及时转到市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如今,周先生身体恢复得很好。

从2017年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将国家肿瘤早诊早治项目引入深圳,联合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在我市十个行政区开展重点高发癌症筛查,建立了“社康中心+公卫机构+临床筛查医院”的癌症高危人群评估和临床筛查网络。两年来共计完成近3万人次高危人群调查,10266人次临床检查,确诊18例恶性肿瘤,各类阳性病例770例。据悉,2019-2020深圳市重点癌症早诊早治工作,计划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完成25000社区居民的癌症风险评估和8000人次的临床筛查,为深圳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肿瘤早诊早治、心脑血管病早期筛查、宫颈癌筛查、乳腺癌筛查、出生缺陷防控……一系列重大疾病的防控项目在深启动,深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市卫生健康委表示,接下来还将把预防保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实施健康深圳行动计划,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实施市民健康积分制度,努力形成全民参与的健康深圳建设新格局。加强和改进社区健康服务,健全全民健康管理制度,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重大传染病和重点慢性病、老弱妇孺等重点区域、重大疾病、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推动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等"健康细胞"创建活动,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打造全球一流的健康城市。

从“重临床”到“临床科研并重”

深圳医疗“国自然”屡创新高

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近年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在“上海人类基因组赵国屏院士精准医学”团队带动下,依托科室黄卫人副研究员团队致力于肿瘤精准识别与干预的研究,已独立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50余篇原创性论文。代表性学术论文包括利用CRISPR系统构建“逻辑与门”及“信号转导”基因线路,实现同时调控细胞复杂分子信号与网络,重塑细胞信号与命运(发表在Nature Methods杂志,影响因子25);开发了基于P53基因传感器干预癌症的方法,可检测细胞中P53基因表达与突变,并与输出信号结合起来,实现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杀伤(发表在ASC Synthetic Biology杂志,影响因子9);构建以“TATA-box”为核心的“CRISPRreader”基因线路,与传统调控系统相比具有更小的基因结构和AAV装载效率,具有成为高效基因治疗工具潜力(发表在Genome Biology杂志,影响因子14)。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得深圳市自然科学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为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能力,在临床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从埋头干临床,到临床科研并重,深圳的医疗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自然”作为我国支持科学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可在一定程度体现出医院基础学科建设和优秀科技人才聚集培养能力。深圳市卫生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逐年攀升,截止目前,“十三五”期间累计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1项,比"十二五"期间翻了一番。

深圳市卫生系统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升,2018年SCIE论文发表数为898篇,较2014年增加了609篇,翻了3倍;高水平论文(JCRI区和II区)占比从2014年的17.0%提升至2018年的26.5%。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在NATURE、SCIENCE、Lancet等国际顶级期刊上亦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实现了从零到有质的飞跃。

创新载体建设可为科研人员科学技术研发活动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助力科技创新发展。2014-2018年,卫生系统共建设创新载体50个,包括17个重点实验室,4个工程实验室,1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10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省级创新载体8个,市级创新载体42个。2019年5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式获批国家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这是深圳市卫生系统拿到的首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打造全球一流的健康城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深圳医改十年,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市民健康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市民人均期望寿命提升了3岁,达到81.25岁,已处于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市卫生健康委表示,接下来,将把贯彻落实先行示范区建设意见与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以率先建立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为目标统领,研究制定“一个条例”: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在三个方面走在前列: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打造全球一流的健康城市、建设一流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城市;着力推进“六个走在前列”:在建立健康守门人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公共卫生高质量发展、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智慧健康服务、国际卫生合作六个方面重点突破,率先树立卫生健康领域民生幸福标杆,在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先行示范。让群众收获健康、实现健康。

[责任编辑:黄芷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