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健康>聚焦>

心脏是常人两倍大 深大总院为患者巧手“定心”

心脏是常人两倍大 深大总院为患者巧手“定心”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经检查发现,老潘的左心房内径竟然达到了62mm,左心室67mm。而一个健康的成年男性,左心房大约30mm。

深圳新闻网2019年6月26日讯    家住浙江台州的老潘今年58岁,5、6年前被检查出患有肥厚型心肌病,并且出现了呼吸困难、头晕、胸痛的房颤症状。几年来先后做了两次房颤射频消融,一开始每次做完的效果都很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房颤再次复发,并且,一次比一次凶险。今年4月开始,房颤频频发作,老潘连走路都走不动了,晚上睡觉也不能平躺。深知自己状况危急,老潘和家人到处求医,上海、杭州的几家著名的大医院看了一圈,几位医生都建议他做第三次消融手术,老潘一听直摇头。吃药?效果不好。继续做房颤的手术?很难改善他目前心衰的症状。走投无路之时,老潘找到了深圳大学总医院心内科起搏电生理专家李海鹰主任。

心脏膨胀像个气球是常人两倍大   

在听说李主任来到深圳之后,老潘丝毫没有犹豫,马上动身,在家人的照顾下从浙江一路赶来。面诊后,李海鹰主任发现老潘走不到50米就气喘吁吁,下肢浮肿厉害,一按一个坑。李主任知道,老潘的心脏功能是越来越差,并且,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心脏极度衰竭。

果然,经检查发现,老潘的左心房内径竟然达到了62mm,左心室67mm。而一个健康的成年男性,左心房大约30mm。老潘心房膨胀得像个气球,几乎是常人的两倍大,功能却还不及正常人的三分之一,这也是导致老潘浮肿、胸闷气喘、胃胀的根本原因。

螺狮壳里做道场 “心尖尖”上植入起搏器救了他一命

常见的人工心脏起搏部位,一般是会把起搏导线植入到右心室,难度相对简单。但是,由于正常的心脏传导方向是从上向下,而传统起搏器的电生理传导方式是完全逆反的,导致左右心室不同步,长此以往会加重心衰,进而造成心功能进一步损害。 

经过深思熟虑,李主任决定,行房颤房室结消融打断心衰的恶性循环的源头,然后用国际最先进也是最接近生理的希浦区域的起搏促使老潘的心律规整的跳动。

房室结消融加希氏束起搏手术,这种治疗方案,是最适合老潘的。

李海鹰人解释道:“对于房颤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无论选择双室起搏还是右室起搏都不是最佳的生理起搏方式,而采取房室结消融后植入永久希氏束起搏的治疗方式,可以解决消融后右心室起搏导致的心室收缩不同步及其诱发的心功能不全。“

希氏束起搏(HBP),是最接近生理的起搏模式。通过利用正常传导系统来提供真正的生理性起搏,可纠正心室收缩不同步,维持心室激动的正常电传导途径。

然而,房室结消融加希氏束起搏手术在国内只有少数的医疗大中心做过为数不多的病例,在深圳市还没有先例。“他的心脏已经很大了,本身还是肥厚性心肌病,这些都导致了我们手术的难度增加。”李海鹰说。

希氏束,其实是心脏中一段心肌传导纤维,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仅仅3mm宽,长度一般不超过10mm,位置非常局限,在患者开胸的情况下找到它都非常困难,更何况手术医生还要在心脏持续跳动且完全不可直视的情况下,将电极准确地定位在此,难度可想而知。此外,希氏束起搏需要手术医生除了具备起搏器相关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心脏腔内电生理的理论知识和射频消融操作技巧,因此希氏束起搏植入是公认的起搏器植入中操作最困难的手术之一。位置局限、难固定、如何以最低的输出电压使得植入的起搏器成功开机,每一个“关卡“,对手术医生都是挑战。

李海鹰的团队决定为了拯救老潘的生命,挑战难度。定下来手术日期后,由李海鹰、董逢泉、林杰、吴红光组成的心内科团队,在麻醉科和介入放射科配合下实施手术

幸运地是,手术十分顺利,安装起搏器后,老潘立即转危为安,心跳可按起博器设置的脉冲频率不差分毫地跳动,当天就感觉轻松了很多,术后第三天,老潘就嚷嚷着要回家。妻子哭笑不得地向管床医生“告状“:“医生,您快管管他吧,看他这是真好了,之前可是走不到一段就不行了。现在天天惦记着要出院,没事儿还老去外面溜达。“据悉,术后两个月,老潘恢复得越来越好。(黄芷苑  通讯员  杨柳)

[责任编辑:黄芷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