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健康>头条>

深圳医疗急救条例:重症患者“先救治后交费”

深圳医疗急救条例:重症患者“先救治后交费”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条例》对院前医疗急救、院内医疗急救以及社会急救的行为进行了规范。

《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在经过三审之后,6月27日获得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条例》对院前医疗急救、院内医疗急救以及社会急救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并以“从娃娃抓起”的思路,在立法层面要求中小学校要组织开展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教育,让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医疗急救知识。

建立院前医疗急救分级调度系统

在构建医疗急救网络方面,为了增加急救资源,《条例》将急救网络医疗机构从“指定加入”变更为“主动加入与指定加入相结合”。一方面,明确各级公立综合医院以及符合标准的公立专科医院,都应当作为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加入急救网络;另一方面,对于符合急救网络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可以与市急救中心签订入网协议成为急救网络医疗机构。

《条例》吸收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改变目前我市院前医疗急救采用的传统单一的调度模式,提出院前医疗急救遵循统一受理、统一调度和快速救治的原则,建立院前医疗急救分级调度系统,以更好地使用和分配医疗急救资源。《条例》规定,院前医疗急救电话号码为“120”,深圳市急救中心接到120急救呼叫电话后,将对呼叫人提供的地址以及患者的主要症状进行评估后,按照就近、就急、专业的原则,向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发出调度指令,合理调配急救人员和急救车辆。《条例》还要求市急救中心要在调度室配备医师,由医师或者调度员根据情况对患者或现场其他人员,给予必要的远程急救指导。

五种情形患者不能“指定”医疗机构

救护车接到患者后,能否开往患者指定的医院进行救治?《条例》对此作了一些人性化的考虑,提出在一定条件下可兼顾患者或者其近亲属的意愿。

《条例》规定,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要求送往指定医疗机构的,应当及时向医疗急救人员提出,医疗急救人员应当告知可能存在的风险,经患者或者其近亲属签字确认后,方可将患者送往指定的医疗机构并告知市急救中心,市急救中心应当予以记录。

但是,有以下五种情形的,救护车仍然要执行调度指令,包括:患者病情危机或者有生命危险的;指定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的救治条件或者能力的;患者指定医疗机构与急救现场路程距离超过十公里的;应对突发事件由政府统一指定医疗机构的;依法需要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的。

据了解,《条例》草案在市人大常委会议审议期间,有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为更好地保障患者的权益,建议删除患者及其近亲属指定送往的医疗机构与急救现场之间路程距离限制在十公里以内的规定。但《条例》最终保留了该限制性规定。市人大法制委员会解释说,医疗急救作为一种基本公共服务,首先要遵循就近、就急和专业的原则,保证患者得到快速救治,在此基础上可以兼顾患者及其近亲属的意愿。经论证,我市除大鹏新区以外,距离每个急救现场十公里路程范围内,均有三家以上符合急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且其中至少有一家为公立医疗机构,即使是大鹏新区,也能够保证十公里以内有两家符合急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且目前均为公立医疗机构。上述医疗机构布局能够保障患者在得到快速救治的同时拥有一定的选择权。对于患者及其近亲属希望到其他医疗机构救治的,可以在经过首诊的医疗机构紧急救治,待伤病情稳定后再转至其他医疗机构作进一步的治疗。

《条例》规定,对疑似传染病、精神病或者职业病等需要急救的患者,市急救中心应当指令医疗急救人员,将其送往相应专科医疗机构或者具有相应专科救治能力的综合医疗机构。

患者须承担院前医疗急救费用

救护车将病人送至医院后,为避免医院不及时接收患者的情况发生,《条例》专门规定,医疗机构在接到院前医疗人员的急救通知后,应当做好接诊准备,并应当在15分钟内完成交接手续。此外,《条例》明确,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先救治、后交费”的原则,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救治,不得推诿或者拒绝。

《条例》同时明确患者应当按照规定支付院前医疗急救相关费用。医疗机构对身份不明或者无力支付急救费用的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救治后,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从市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中支付相关费用。

急救基本技能要“从娃娃抓起”

医疗急救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实施急救的最佳时间大多在5至10分钟之内,而且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可以使医疗意外所造成风险几率降低40%。《条例》倡导具有急救能力的公民参与社会急救,鼓励自救、互救,同时规定加强社会急救知识的培训,让更多人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避免由于施救不当而“好心办坏事”。

为此,《条例》在草案第三次审议时特别增加一条规定,即要求各级学校应当组织开展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小学生正确拨打“120”电话,培训中学以上学生掌握医疗急救基本知识。

《条例》在规范社会急救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求在人流密集重要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设备。据介绍,91%以上的心源性猝死是心律失常所致。在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3分钟内,迅速给患者实施电击除颤,成功率高达94%。AED是一种供非医务人员使用的傻瓜式心脏除颤设备,非医务人员只要稍加培训就能熟练使用。(记者 陈晓薇)

 

[责任编辑:黄芷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