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健康>头条>

救命药频遭“降价死” 什么原因引起?

救命药频遭“降价死” 什么原因引起?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短缺药品中不乏廉价常用药,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救命药”。

近日,有多家媒体曝出,被称为乳腺癌“救命药”的赫赛汀自去年纳入医保之后,在全国多地出现缺货状态。据了解,其实药品短缺已不是偶发现象,短缺药品中不乏廉价常用药,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救命药”。

廉价“救命药”轮番消失

过去几年,“药荒”轮番上演:2011年,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出现全国性紧缺;2012年,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短缺;2013年,治疗甲亢的“他巴唑”断货;2015年,心外科用药“地高辛片”“放线菌素D”全国断供……这些首选救命药多是已纳入医保的低价药,此类药品的短缺,使患者们不得不选择昂贵的替代药品。

在医药市场上多次断供的“放线菌素D”是一种肿瘤化疗药物,治疗儿童的肾母细胞瘤、妇科的滋养细胞肿瘤等疗效确切。该药的价格在化疗药物中算是便宜的,属医保报销药品,0.2mg/支的“放线菌素D”,价格为10多元,一个疗程仅需10余支。而在药品断供的情况下,国外替代药一支近6000元。

严重的供不应求,还滋生了短缺药品的“黑市”。此前有媒体报道,一盒治疗罕见的婴儿痉挛症的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正常零售价只要7.8元,但在很多家医院却难觅踪影。而“黑市”上的售价竟超过了4000元。

廉价药品利润低药店拒卖

据悉,廉价药逐渐消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利润空间,并且随之形成了原料供应商、药品生产企业与销售终端的博弈。

很多药店都拒卖药效更好的廉价药,这些药品在采购过程中,常被厂家告知原料缺乏、厂家暂时不生产等,进而向购买者推荐利润更丰厚的替代药。

一药房店员说:“现在哪个药店还卖9毛钱一包的药,都不挣钱。”

廉价药换包装重新报价

有些看似消失了的药品,其实只是“换了个身份”重新出现而已。老百姓大药房连锁(山东)有限公司采购部部长唐小辉介绍,“死掉”的主要是那些实际成分不变,换包装、改剂型、变规格、造新名后重新报价的品种,在当时情况下,只要有变化,就可以换名,就可以提价。

不过,如今这种换马甲的“假死”现象正在减少,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操作的日益规范,现在药品申请换规格的费用已经与申请新产品相差无几。

进口抗癌药也遇“降价死”

国产药大幅降价降低了利润空间,也会降低药企的生产医院和药房的销售医院,进而导致一些廉价药品的消失,出现“救命药”一药难求的窘境。而在进口药集中议价以及零关税等因素的影响下,赫赛汀在降价潮中的断供现象是否是进口药“降价死”的苗头?

两年前,抗癌药赫赛汀的国内市场价格约为每单位24500元,一个疗程约四五十万元。但经过2017年的价格集中谈判后,其进入医保药品目录后的支付标准降至每单位7600元。由于使用的患者人数剧增,造成全国范围内供不应求的缺货状态。

据悉,在价格谈判中,要求跨国药企对国内市场的需求量波动有所预见和准备,优化药品生产与供应链条,保证相对稳定的供应量,或许能有效预防进口药“降价死”现象的发生。

[责任编辑:黄芷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