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健康>聚焦>

深圳市属公立医院改革五年成效显著

深圳市属公立医院改革五年成效显著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这几年,市属公立医院的院长们明显感觉压力大了,因为市医管中心成立后,对医院的考核和管理更严更细了。

市医管中心力促高水平医院建设。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导诊机器人。

耶鲁大学阿卡贝拉清唱团到市儿童医院VCARE空间表演并与孩子们互动。

2013年5月9日,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正式挂牌运作,开启了市属公立医院系统改革发展的新纪元。

市医管中心的组建,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作为政府专职办医机构,市医管中心代表市政府统一履行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责,监管公立医院人财物运行,推动对公立医院的“专业化、精细化、一体化和法治化”管理,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近5年来,市医管中心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勇挑重任,制发了《推进市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实施了市属医院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力推进市属医院人事薪酬、投入保障、医疗收付费、高水平医院建设等18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着力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打造公立医院改革深圳样板。

近5年来,市医管中心聚焦“提水平建高地、优服务惠民生、强管理增质效”,先后开展了优质服务年、管理提升年、质量提升年等主题活动,通过“改善市民看病难、增创市属医院核心竞争力、打造高水平医院、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一系列专项行动,较好地实现了“保障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促进可持续”的公立医院改革目标,初步构建了一套符合深圳实际的现代医院发展模式。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通过五年来的深化医改,深圳市属公立医院发生了哪些变化?

管理更精细了 公立医院公益性得到强化

这几年,市属公立医院的院长们明显感觉压力大了,因为市医管中心成立后,对医院的考核和管理更严更细了。

市医管中心出台了一系列的量化指标体系,同时加大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对各个医院信息的实时在线监管,通过大数据对医院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由以往的“结果监管”改为“过程监管+结果监管”。

目前,市医管中心的综合管理平台已可实现对门诊业务、住院业务、医疗质量等6大类78项重点指标(如挂号人数、候诊人数、床位使用、医疗费用、不良事件等)的实时监测和评估分析;财务管理系统已实现对医院财务收支、成本管理、预算执行的全面数据采集和分析预警功能;物资管理系统已实现对医院重大物资(含药品、耗材、器械)采购的阳光公示功能。

依托循证医学理论建设的医疗质量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医疗活动的全过程环节和终末指标(含收费信息等)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远程医学平台已启用,13家市属医院已全面对接。

今年,市医管中心还将上线人力资源平台(含科研教学管理)、物资管理平台、财务管理平台,推动各类信息平台由监测管理向业务办理、日常服务转变。

通过实施医院运营绩效考核和管理团队绩效考核、推广总会计师制度、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建设医用物资管理平台、开展医院管理团队职业化培训等,市属医院的现代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017年,市属医院万元业务收入能耗支出152.4元,同比下降7%。医院服务效率维持在高位,2017年,市属医院共完成门急诊总量1822.8万人次、出院52.2万人次,分别占全市公立医院总量的25%、39.6%,同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26.4%、75.8%;病床使用率为91.2%(高于全市医院85.2%的平均水平)。

通过集团采购、价格调整、打包收费、日间手术等一系列的医疗医保医药的“三医联动”改革,同时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建设和运营补助责任,市属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控制较好,趋利行为得到扭转,公益性得到强化。2017年,市属医院门诊次均费用371.1元、住院次均费用13181.8元,总体费用仅相当于全国三甲医院平均水平(全国三甲医院平均为303.0元、13106.3元);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由2012年的37.2%下降至2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广东省2016年为35.5%)。

市医管中心通过持续实施运行指数监测、住院病人核心诊疗质量考核以及院感控制、处方点评及医嘱用药检查等,对核心指标、关键环节的监管得到强化,市属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市属医院三甲医院数已达8家,较2012年增加3家;已建成全市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7个;市妇幼保健院等3家医院的临床检验实验室通过ISO15189认证;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成为国内首家通过三甲评审和ACHS全机构认证(澳大利亚医疗服务标准委员会)的综合医院。2017年,市属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7.7天,较2012年下降1.0天;出院患者按临床路径管理的比例达到51.2%、CD型病例(疑难、危重病例)收治率达到73.4%,三四级手术的比例达到43.9%,分别较2012年提高了46.4百分点、6.7百分点和37.1百分点,较好地展现了市属医院坚持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的新成效。

看病更方便了

诊疗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挂号、缴费、候诊排队时间长,是过去大医院常被诟病的问题。可如今在深圳的市属公立医院,排长队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

看病先在手机上预约,按预约时间段到医院就医,诊疗费用在线支付,结果报告自助打印甚至可以在线查看、中药煎好快递到家……改善服务,市属公立医院一直在不懈努力,市民看病就医更加方便。

五年来,市医管中心着力创新服务模式,诊疗服务的便捷高效性显著提高。目前,市属医院预约量占门诊量的比例已达到79.3%(显著高于全市平均的49.8%),在线付费、诊间结算、医保跨省结算等已实现全覆盖。

通过推广急诊预检分诊、专病诊疗中心和多学科联合会诊、试点“先全科、后专科”模式,使得重症、急症和疑难病患者的救治更加及时高效。

通过建设“门诊+住院”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发展志愿者+义工服务,使得市民看病就医的个性化细致需求得以满足和响应。

通过整合服务流程、优化门诊布局,有效减少了市民院内跑腿。

通过实施医院周边及院内交通综合整治、推广地面零停车、试点院内停车收费改革等,有效改善了医院人车混杂等整体环境,减少了市民非必需的诊疗时间。

目前,市属医院采取整合医学模式已建成专病诊疗中心16个,市人民医院等6家医院启动停车收费改革试点,市第二人民医院等4家单位完成院内即停即走和周边道路改造工作。

多措并举的有效实施和持续加码,有效提升了优质服务水平和市民满意度:市属医院连续五年在全市医疗卫生窗口行业公众满意度测评结果中位居前列。

2017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对2015-2017年度开展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进行了总结,深圳市人民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等医院的项目和科室被点名表扬,成为向全国推广的改善医疗服务的先进典型。

医疗水平提升了

专科发展实现变道超车

打造广深医疗高地,建设国际化医疗中心城市,需要市属公立医院标杆引领。

市医管中心出台了《关于加强市属公立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加强市属公立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工作,提升市属公立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推动市属公立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

根据《指导意见》,到2020年,力争5家综合医院进入国内权威第三方评价排名全省前15名,其中2家进入全省前10名;专科医院争取全部进入全省同类医院前5名,其中2-3家进入全省前3名;力争2家医院进入全国同类医院前10名,能够满足市民高品质、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到2020年,力争不少于30个品牌学科进入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行列,达到国家级重点专科水平;其余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每个品牌学科均有一定数量代表病种、疑难病种的医疗能力的质量水平在华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到2020年,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医学专家100人、优秀青年医学专家300人。

为实现目标,市医管中心发挥统筹优势和精细化管理能力,实施市属医院品牌学科提升工程。根据市属医院的类型、所在区域,结合市属医院领先学科、重点学科分布情况,以及全市总体布局、市民诊疗需求等因素,制定市属医院品牌学科建设规划,引导各医院错位发展。

通过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市医管中心引入名院名校来深合作举办医院,柔性引入129个国内外顶尖的医学团队,带动相关专科的医教研发展。

市医管中心力推医学科技创新,遴选发展了60个品牌学科和30个医学创新平台,推动质子肿瘤治疗中心等重大前沿项目建设。此外,也鼓励各医院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和我市领先的生物基因、医疗器械、药品研发、信息技术企业合作,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

建设高水平的医院和专科,人才是核心。在加快实用型人才引入的同时,在本土人才的培养上,市医管中心也加大“造血”力度,实施各层各类人才育才优才专项行动,持续推进人才队伍量增质优。市医管中心针对各医院管理人才、学科带头人、青年医学人才、护理人才、新兴医疗人才、临床医学研究人才、基础研究人才等不同类型人才建立相应人才库,制定分层次的差异化的评价方式和考核标准,建立培养成效阶段性评估反馈机制,并对人才库成员进行动态管理。

一系列的措施已见成效,不少专科已经开始换挡加速,变道超车。2017年,市属医院共有省级以上重点学科65个(其中国家级9个),较2013年增加27个;国家级药品临床试验基地或国家级医疗器械公共研发平台达到49个;获得国家级项目及其子项目立项79项,是2012年的2.3倍。

目前,市属医院瞄准国内一流标杆循序赶超,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市人民医院等3家综合医院进入全省前20名,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病学、市儿童医院儿科、市康宁医院精神医学科等3个专科进入全国前10,市中医院位列全国中医院100强第40名,传染病、泌尿外科、整形外科、眼科、血液病等15个学科科技竞争力进入全国前100名,心外科等5个学科进入华南前5,市第二人民医院等2家单位自然指数排名进入全国前100名。

区域壁垒打通了

大鹏模式突破分级诊疗瓶颈

分级诊疗改革是医改的重点,但是如何打破现有的区域和行政的壁垒,则是推进分级诊疗改革的关键性瓶颈。

2017年6月23日,深圳首个市、区、社区三级共建的紧密型医联体——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正式成立。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与大鹏新区管委会联手探讨体制机制创新,开创了市、区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的“大鹏模式”。

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以委托管理的方式,委托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整合了大鹏新区葵涌人民医院、大鹏新区妇幼保健院、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三家区级医院及所辖的20家社康中心,从分级诊疗、质量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远程医疗、健康管理、集约化检验平台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跨市、区医疗健康集团,打造有序、高效的新型医疗卫生协同服务体系。

在运营模式上,医疗健康集团在实行“四个不变”(各公立医疗机构在隶属关系不变、人员身份不变、资产所有权不变、财政投入等相关政策不变)的前提基础上,集团的具体运营交给由市第二人民医院牵头组建的集团管理团队,全面履行新区公立医疗机构和社康服务中心的领导职责,实行12个“一体化”管理:行政管理一体化、人员管理一体化、信息建设一体化、分级诊疗转诊服务标准一体化、家庭医生签约管理一体化、健康管理一体化、检查检验管理一体化、药品管理一体化、人才培养一体化、绩效考核管理一体化、医学科研资源管理一体化、后勤保障一体化。

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切实打破了市区行政壁垒,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康中心—区级医院—市级医院”无缝衔接的三级诊疗服务体系。

市、区共建优势在于,既能充分发挥市属三甲综合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优势,又能利用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慢病管理和健康促进的现有特色和优势,有效整合家庭医生小组、社康服务中心、区属医院和跨区域三甲综合医院,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成立近一年,这家医疗健康集团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让大鹏新区的居民就近享受到了市二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除了大鹏医疗健康集团,市人民医院与盐田、光明医疗集团、北大深圳医院与福田医联体也建立了合作关系。

根据全市卫生区域规划,市医管中心制定了《市属医院落实分级诊疗服务指导意见》,指导各市属综合医院与各区医疗集团联网组团;引导各专科医院深化专科医疗联盟运行机制,有效促进了与基层医疗机构的上下联动、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推动了市区两级的人才交流与培训、信息互联互通与共享,大大提升了市民在基层就近享受专家名医诊疗服务的便捷性。

目前,共有8家市属医院选派副高级及以上医生在63家社康中心长期坐诊;已建成心血管、脑卒中、胸痛、儿科、运动医学、结核病等16个全市区域专科联盟;与10个区的54家医院建立了转诊转介、技术指导、人才培训等帮扶协作关系。根据市医管中心的要求,到2020年前,所有市属综合医院都要作为牵头单位与基层医疗集团建立医联体,所有的市属专科医院都要作为牵头单位与区属医院组建专科联盟。

医院更有温度了

文化沉淀力促“双满意”

走进儿童医院住院大楼,在每个楼层的中间,有一个叫Vcare关爱空间的温暖房间,孩子们可以在那做游戏、玩玩具,还有义工叔叔阿姨们给他们讲故事,带他们做手工,放松心情。

2014年7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与深圳市关爱办建立了全国首家以医院为载体的公益信息港及公益服务体验空间——Vcare关爱空间。空间以舒缓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压力为切入点,通过“1+1+N”运作模式,吸纳社会各界公益力量共同参与关爱住院患儿及家长。

在全市12家公立医院,你都可以看到健康U站,这是深圳团市委联合市医管中心在全国率先启动的医疗系统志愿服务岗位化、专业化运作模式的探索;在各市属医院,各种公益活动已成常态,医患一起“为爱加油”……

2018年至2019年是深圳市属医院“文化发展年”。市医管中心正在大力推进《深圳市属公立医院文化发展2020行动计划》,通过医院文化的沉淀、内涵的发展、服务的提升,打造有温度的市属公立医院。

医院不仅要对病人进行医学人文关怀,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同时对医院人员也要加大关爱,营造更好的职业环境。

五年来,市医管中心关注和改善职工福利。通过落实新的财政补助政策、推行岗位管理、探索改革医疗人才评价机制,以及协调解决退休人员综合补贴、医务人员住房公积金、养老改革、房改房补等政策性增支等问题,较好地保障了医院的收支平衡,提升了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医务人员积极性稳步提升。各医院也积极打造职工精神文化家园。市妇幼保健院组建了篮球、羽毛球、舞蹈、合唱、摄影等17个兴趣小组,还当好“后勤部长”,开办深圳市卫生系统首家职工子女假期托儿班、开设了“生鲜配送站”,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在市康宁医院,医院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职工制订不同的人文关怀措施,制定成长激励政策,实现员工与医院共同发展。

改革还将继续深入

对标国际加快广深高地建设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打造广深医疗高地的定位要求,启动了健康深圳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先行区,计划通过10-15年的努力,全面建成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市民健康的全民健康制度体系,全面建成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东南亚的国际化医疗中心,打造成为全球健康城市典范。

市属公立医院是深圳医疗卫生的旗舰,市医管中心也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发展重点:紧紧围绕打造健康深圳、建设卫生强市、构建广深医疗高地总体部署,立足市民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聚焦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发展要求,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努力构建更加紧密高效的“市-区-基层”三级联动现代医疗服务体系。力争到2022年,市属医院新增建成床位6000张,高水平医学专家达到100人、优秀青年医学专家达到300人、青年英才医学人才达到600人;1-2家综合医院进入全国百强,2-3家专科医院进入全国前十,50个专科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初步建成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化医疗中心。目前,市医管中心正在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

一是国际化与法治化。瞄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推动医院运行管理、诊疗服务、交流培训、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发展模式和理念与国际医疗体系接轨;瞄准京沪穗等国内一线城市,大力实施开放式办医,引进先进管理模式、知名专家与医疗技术,加快提升市属医院的医疗国际化水平。推动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医院章程等医院运行管理“基本法”,促进公立医院从人治向依法管理转变。

二是现代化与精细化。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信息化技术,深化“智慧医院”建设内涵、服务内涵,促进医院管理和诊疗服务由“结果”管理向“全流程”“全要素”“全周期”的精准管理转变,实现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市民就医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医院人财物等基本管理制度规范化、流程化、信息化,促进医院管理工作固化传承,保障医院发展完善的连续性。

三是专业化与标准化。分类制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投入、运营和监督评价等政策标准,使医院的资源配置、运营管理、服务提供过程更加体现各自运行特点。完善“市-区-基层”三级联动政策措施、标准规范,健全统一的质量控制体系、互联互通的医院信息体系、上下联动的医疗协作制度,推动基本诊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

[责任编辑:黄芷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