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130余民营中医机构 近八成处于盈亏线上下
2016-12-26 14:28
来源: 深圳新闻网

深圳130余民营中医机构 近八成处于盈亏线上下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中医馆、中医坐堂医诊所从试点到法律准入,从“破冰”到全面铺开,取得了丰硕成果,正在成为深圳中医医疗服务机构的中坚力量。

深圳新闻网讯   深圳中医馆、中医坐堂医诊所从试点到法律准入,从“破冰”到全面铺开,取得了丰硕成果,正在成为深圳中医医疗服务机构的中坚力量。近日,记者随同一民间调查机构走访深圳各大民营中医馆,发现130余家民营中医机构近八成处于盈亏线上下,有的不断扩张有的关门撤资,整个行业呈现两极分化严重的经营态势。

民营中医机构正处转型阵痛期

2016年,记者跟随一家名为“中医同城”的中医民间调查机构陆续走访调研了深圳130多家各类型民营中医机构(含全部中医馆、少数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深入一线探索行业症结与破解之道。

在深圳,一边是伴随行业利好的“中医热”,资本扎堆入场;一边是医馆服务同质化严重,赢利模式单一,以及此起彼伏的名医争夺战……不断出现的中医馆转让与收购,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的经营态势,深圳的民营中医机构正处转型阵痛期。

以“中医馆”正式命名的中医机构最早诞生在深圳,从2005年和顺堂在福田香榭里花园开出深圳第一家中医馆至今,至今已整整11年。深圳中医人开行业风气之先,也尝尽突破藩篱之苦。

近年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中医药的政策频出利好,“中医热”连年升温。深圳地处南粤,毗邻香港,在近年“中医热”不断升温的刺激下,各路资本入局中医。这些资本方的涌入使行业发展快速步入快车道,医馆越开越大。深圳最大的九味堂中医门诊部面积3000平方米,投资额一千多万元。

医馆投资者甚至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以香蜜湖畔的某中医馆为例,两层独栋建筑,徽派建筑十分惹眼。据说这家中医馆是深圳某上市公司开,这家公司要在全国收购100家医馆。

与大手笔投资中医馆现象相反的恰恰是不少转让甚至停业的医馆不断增加。转让的原因主要是盲目投资、医馆无特色、缺名中医等,更多的是盲目投资,贸然跟风。但调查发现相比之下,求购医馆者似乎更多。调查数据显示,半年内,经查证的已有3家中医馆歇业,同期有七八家医馆新张或正在装修。

原来位于侨香路的一家中医门诊部,面积1000多平方米,不到一年就关门了。同在侨香路上的另一家医馆,也是不到半年就关了。

深圳中医馆、中医坐堂医诊所从试点到法律准入,从“破冰”到全面铺开,取得了丰硕成果,正在成为深圳中医医疗服务机构的中坚力量。

名中医缺失是中医馆发展的硬伤

据调查,深圳是惟一没有中医药教学基地的一线城市,这与深圳的经济地位和市场规模形成鲜明反差。几乎所有中医都来自内地,而且数量不足。相比之下,700多万人口的香港拥有一万多名中医师,而辖区人口近2000万的深圳才两三千名。

俗话说,中医认人,西医认门。中医和西医区别很大的一点在于,西医的水平往往与医院硬件设施和完善的服务团队密切相关,所以高水平西医大多聚集于三甲医院,所以深圳的经济优势对于内地的优秀西医有不错的吸引力。

但是中医不同,一位好中医就是一座医院,拎着五个指头就能看病。但医生患者群的积淀有个过程,即便之前在内地很有名的专家主任,到深圳后“水土不服”的现象比比皆是,医生和医馆的心理落差都很大。

有中医馆负责人表示,近年深圳加大名医资源的引进,推行“三名工程”,但且只能满足公立中医院的专家资源,要想加强民营医馆的人才引进,还需要更多的提供资源。

近期深圳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签约,北中医正筹备龙岗坪山设立深圳分校,但中医师培养周期很长,未来三五年内深圳中医师、尤其是好中医短缺的状况将持续存在。

缺乏创新意识经营方式同质化严重

在调查走访中发现,深圳不少中医馆大多以坐堂药店的形式行医的模式存在,而且几乎是某一两位骨干医生门庭若市,其他医生却门可罗雀,若是面积小的中医诊所还好,对于一定规模化的医馆或中医门诊部,就必须发掘更多医生的适应项目了。因此,中医馆的传承创新也就必须提上日程。

12月22日下午,深圳第一届中医馆创新论坛成功举办来自深圳各个区,超过60家中医馆,十多家媒体共计13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业界同仁聚居一堂,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共话深圳中医馆生存与发展困惑,共商深圳中医馆未来的对策和谋略。

面对发展困局,市卫计委中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深圳民营中医馆能够团结起来共同发展,期待深圳中医馆行业的壮大。作为深圳“老字号”的和顺堂董事长宋钢先生则提出,面对困局,我们要冷静下来,先把中医药传承好。中医馆行业不是一个求快的行业,要踏踏实实的做好,他呼吁中医馆行业人士取暖、分享、团结。(记者魏薇)

[编辑:倪铭君]